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是近年社会各界一直都非常高度关注的话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法定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副部长游钧表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他解释说,我们国家现行的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这个规定是建国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有四点:
一是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建国初是40岁左右,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计寿命更高,已经超过80岁。
二是不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到2019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要超过3亿人,已经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这样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是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都在300万以上,减少幅度加大,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四是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延长,已经达到了13.7年,人们开始工作的年龄就会相应不断推后。在退休年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自然就会缩短,所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本利用率的下降。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情况尤为突出。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提高了退休年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游钧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改革方案,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承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